主编:陈豫 编审:郗涛 责任编辑:陈燕 新闻/广告热线:0351-4281460

务求“快”与“准” 让2万亿元直达基层惠企利民

时间: 2020年06月15日09:47  来源: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

山西新闻网>>舆情频道>>微热点
分享到: 评论:

核心观点: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,让财政资金直达基层、直达企业、直达民生,既鲜明表达了中央政府决不允许各地各部门拖沓低效、跑冒滴漏的严肃态度,同时又突出体现了决策层坚持底线思维,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坚定决心。在这一过程中,既要加强资金监管,也要注重时效和实效。

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今年赤字率拟按3.6%以上安排,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,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。总理记者会上,李克强明确表示,要建立财政资金的“直达机制”,让资金直达基层、直达企业、直达民生。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,对新增2万亿元财政资金怎么拨、怎么花作出具体部署。

特殊时期特殊举措,把扩大赤字、发行国债的钱主要用来保就业、保基本民生、保市场主体,这充分体现了“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”。

尤其令人注目的是“直达”二字,可谓言简意丰,既鲜明表达了中央政府决不允许各地各部门拖沓低效、跑冒滴漏的严肃态度,同时又突出体现了决策层坚持底线思维,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坚定决心。

所谓“直达”,一是减少中间环节和繁琐程序,让资金从下拨到抵达一路畅通无碍;二是防止克扣挪用截留,决不允许资金“缩水”或另作他用,确保资金真正解民忧。

资金直达,重在时效,要突出一个“快”字,以确保解困救急。疫情冲击之下,很长一段时间内,人员流动受阻,一些群众无法靠外出打工增加收入,生活陷入困难;许多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长时间停产停业,面临生存困境。因此,救急如救火,资金直达才能防止困难群众因疫致贫、返贫,才能为那些面临困境的市场主体及时注入发展动力,使其枯木逢春,重获生机。

资金直达,重在实效,要突出一个“准”字,以确保用得其所。2万亿元资金直达市县,既是“输血”,也是“造血”。因此,在资金的使用上,要坚持目标导向、效果导向,务求精准。要把钱花在拓渠道、强培训、提技能、促就业上,用于加大特困群体救助、加强社会保障、兜牢民生底盘方面,用在为市场主体降成本、增便利、促消费、拉内需上。总而言之,2万亿元新增财政资金决不能乱花乱用,要真正落在需要的企业和群众身上。

特殊时期,每一分钱都弥足珍贵,各地各部门要当好“过路财神”,同时别做“甩手掌柜”,务必加强资金监管,追踪每笔资金的流向,严防救急钱被虚报冒领、截留挪用。还要增强绩效意识,提高财政支出效率,一定要把有限的财政资金花在刀刃上,确保惠企利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。(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)

(责编:武天昊、郗涛)

网站声明


山西日报、山西晚报、山西农民报、山西经济日报、山西法制报、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(含图片)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,例:"山西新闻网-山西日报 "。

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:0351-4281485。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,请发贴至论坛告知。感谢您的关注!

凡本网未注明"来源:山西新闻网(或山西新闻网——XXX报)"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